close

Cerebral palsy 腦性麻痺的預後與治療


Cerebral palsy 腦性麻痺的預後

(一)行走功能的預後

▲依粗大動作發展速度推估: 關鍵期2-3歲

  • 2歲前可坐或走,日後能獨立行走
  • 3歲前能坐,日後50%能獨立行走
  • 3歲後能獨坐,日後需仰賴輔具行走
  • 4歲後能獨坐,日後無行走機會

 

▲依CP類別推估:

由動作障礙類別來看

獨立行走機率

CP 類別

100%

協調不良型 Ataxia

95-100%

痙攣型半邊麻痺 Hemipeligia

60-100%

痙攣型雙邊麻痺 Dipeligia

49-100%

痙攣型四肢麻痺 Tetraplegia

15-100%

動作不良型(徐動型) Dyskinetic

 

▲依反射情形推估:

檢視10個月大以後的反射情形,7個預測指標的反射:

①不對稱頸張力反射(ATNR)

②對稱頸張力反射(STNR)

③摩羅反射(Moro reflex)

④頸翻正反射(neck righting reflex)

❺足部放置反應(foot placing reaction)

❻降落傘反應(parachute reaction)

❼正支持反應(positive supporting reaction)

以上①②③④不正常反射:不應出現

以上❺❻❼三種正常反應:應出現若沒出現,承重能力差,對行走能力的預後差

 

▲依嚴重度推估:

嚴重程度越輕達發展極限年齡越大, GMFCS Ⅰ~Ⅱ期 粗動作進步空間大

 

▲依併發症有無推估:

智商低、關節變形、其他知覺障礙(視覺)、癲癇等併發症會影響行走能力

 

(二)獨立生活的預後

成年獨立生活的能力

  1. 日常生活:67%完全獨立 ,34%需成人監督
  2. 就業:53%可從事一般工作
  3. 溝通:50%在語言方面有功能性的口語溝通障礙
  4. 行走能力:可能隨年齡成長而變差或喪失

 

 


Cerebral palsy 腦性麻痺的治療

(一)痙攣的處理

痙攣型腦性麻痺治療重點:

A.姿勢動作控制

  1. 增加軀幹肌肉張力,減少肢體肌肉張力
  2. 保持關節活動度
  3. 增加軀幹的控制能力和不同型態動作控制能力
  4. 訓練抗地心引力姿勢,重心轉移

B.痙攣處理:越早處理越好,以避免造成攣縮

依據嚴重度和分布是決定處理方法的主要因素

痙攣處理方法和作用如下:

 

全身性

局部性

永久性

選擇性被根神經切除(SDR)

骨科手術

可逆性

口服藥物

脊髓腔內注射肌肉鬆弛劑(ITB)

肉毒桿菌注射(BTX)

1) 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 BTX)

可逆手術,作用局部性: 注射在神經肌肉交接處,抑制神經肌肉交接處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釋放,使(痙攣的)肌肉鬆弛 

注射1周後會出現效果,3~4週達最大效力,效果持續3~6個月 

適當治療年齡下肢1~6歲,上肢大於4歲 或5~15歲的半邊麻痺兒童

適用對象:局部肌肉高張力、具選擇性肌肉控制、認知好可配合功能性訓練之個案

臨床應用:改善馬蹄足步態(施打在腓腸肌腹中段)、改善流口水、手術前後痙攣張力疼痛的控制、模擬手術效果的參考

2) 選擇性背根神經切除術 (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 SDR)

不可逆手術:利用肌電圖偵測背根神經的反應,將造成異常肌電反應的背根神經全部或部分切除(切除感覺神經),減少其輸入至前角細胞的訊息,進而減少運動神經元的興奮以降低痙攣

3) 脊髓腔內注射肌肉鬆弛劑 (Intrathecal Baclofen, ITB)

可逆手術,作用全身性:將巴氯酚(Baclofen)藥物罐在一個幫浦內,並放入腹腔使用導管導入脊髓腔內,定時釋放藥物以達放鬆效果。

適當治療年齡小於4歲

適用對象:嚴重四肢痙攣型腦性麻痺、肌肉張力MAS分數 > 4分

不適用:年紀過大 (>18歲)或 兒童功能障礙評量表(PEDI)移動分數過低者 效果不顯著

4) 骨科手術 

不可逆手術,包括:神經切除術(neurectomy)、肌腱切除術(tenotomy)、關節融合術(arthrodesis)、肌腱延長(tendon lengthening)等手術

骨科手術可幫助CP兒童的肌肉骨骼排列放到一個較佳的姿勢


(二)物理治療的處置性介入

A 腦性麻痺治療的指引 (Wilson提出)

(1) 治療目標應隨問題變化而改變

(2)治療的功能性具體目標由家長、兒童及醫療團隊隊員共同設定。要讓6歲以上兒童參與目標制定

(3)治療方法和技術隨兒童年齡、功能獨立需求、動作障礙而改變

(4)提供家屬關於兒童的問題和處理的資訊

(5)將訓練融入一般的日常照顧當中可減輕照顧者負擔

(6)治療應和兒童在生長及發育上所需的功能相呼應

(7)治療應被設計為運用兒童的長處,要了解兒童的能力

(8)感覺刺激整合於動作活動中,用聽覺和視覺刺激來提升注意力和產生有力的動作,但強烈刺激不能用在高度易分心和情緒反覆無常的兒童

(9)設計治療著重在兒童主動的行為表現

(10)遊戲融入治療當中,以提供動機和功能性目的

(11)盡可能由兒童自己啟動動作,動作控制由治療師來協助維持,兒童本身可主導治療和活動的進行

(12)治療包括動作計畫和解決動作問題

(13)重複練習在動作學習當中是很重要的要素, 以多種策略來達成相同的功能性目標

(14)個別治療時間是用來評估此時間的治療效果、了解兒童和桎梏者之間的問題、教導訓練方法, 平時訓練應盡量於團體活動或融入日常生活活動中進行

類型

痙攣型

Spasticity

動作不良型Dyskinetic

協調不良型

Ataxia

損傷部位

錐體系統

基底核、錐體外系統

小腦

肌肉張力

高張

高低浮動

高低浮動偏低張

臨床特徵

1.上下肢彎曲

2.固定型態動作(synergy pattern)

3.平衡反應遲鈍、動作緩慢

1.頭頸軀幹和上肢控制較下肢差

2.身體步自主不規律動作、扭轉動作、肌肉無法共同收縮

3.原始反射存在(ATNR)

4.張力浮動影響臉部表情(鬼臉)

1.規律且小幅度震動

2.手眼協調性動作差

3.辨距不良、意向型震顫

4.眼球震顫

5.兩腳張開過大(wide base)

其他併發症

(70%)斜視 

同側偏盲(半邊麻痺20%)

癲癇(50% 半邊/四肢麻痺)

智能障礙

語言障礙

吞嚥差,說話音調高低音

聽力障礙(20%)

音調高低平

步態

剪刀腳(scissor)

屈膝步態(crouch gait)

徐動跳躍式行走(athetoid dancing)

頸過度伸直

腰椎過度前凸(lumbar hyperlordosis)

酒醉步態

行走時兩腳距過大(wide ba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栗子媽 的頭像
    栗子媽

    栗子媽國考筆記

    栗子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